在 2025 年全国两会期间,智慧城市发展成为政府工作报告的重要议题,也引发了代表委员们的热烈讨论。综合政府报告内容以及两会热议焦点,我们梳理出智慧城市发展的十大关键词,它们全方位展现了当下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方向与未来走向。
政府报告回顾 2024 年政府建设及治理创新成果时,着重强调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关键意义。2025 年,这一趋势将持续深化,全面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,完善维护国家安全的体制机制,推动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迈向现代化。同时,强化公共安全治理,夯实基层应急基础、增强应急力量,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,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。这些举措为智慧城市建设筑牢安全根基,助力打造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。代表委员们普遍指出,智慧城市建设应以保障民众安全为根本出发点,借助智能化手段提升城市安全防范能力,构建全面、立体的安全防护体系。
新型智慧城市标志着智慧城市发展进入新阶段,着重于信息技术与城市发展的深度交融。报告明确提出,要促使城市治理智能化、服务精细化、运行绿色化,将新型智慧城市作为新型城镇化与数字经济协同发展的核心着力点。未来,新型智慧城市将从单点建设转向全域协同,从依赖硬件驱动转变为挖掘数据与运营价值,实现城市管理的智能化与精细化。两会上,代表们就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路径、技术应用、运营模式等展开热烈探讨,认为应加速构建以数据为驱动力、以智能为核心的新型智慧城市体系。
城市更新是改善城市面貌、提升居住品质的重要方式。报告指出,要加快城镇老旧小区、街区、厂区和城中村等改造步伐,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,完善城市功能,修复城市生态系统,保护和传承城市历史文化。代表委员们提出,城市更新不只是对物理空间的改造,更是提升城市功能、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良好契机。通过智能化改造,老旧小区能够实现焕新升级,提高居民生活质量。
城市数字底座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支撑,涵盖感知网络与算力下沉。报告提出,要加速智慧灯杆、物联网传感器等感知层设备的布局,以及边缘计算节点等算力层设施的建设。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,将为智慧城市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持与计算能力,推动城市管理向智能化、精细化迈进。
在数字经济时代,数据要素堪称 “新石油”,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资源。报告强调,要加速完善数据基础制度,包括数据采集、存储、处理、传输等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规范,以及构建数据权属、交易、安全保护等法律框架。通过深入开发利用数据资源,促进并规范数据跨境流动,为智慧城市建设注入强大动力。两会上,代表委员们围绕数据要素的价值挖掘、流通交易、安全保障等展开深入研讨。
低空经济作为新兴战略性产业,发展前景广阔。报告提出,要大力推动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发展,推进通用机场、无人机起降场等建设,完善低空智慧物流、城市空中交通、航空应急救援等体系。代表委员们认为,可通过无人机物流、智慧巡检等应用,拓展城市空间资源,提升城市运行效率。同时,也需加强低空经济的安全监管与法规建设。
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。报告指出,要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,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。通过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、激发数字经济创新活力等举措,持续提升城市生产力水平,为智慧城市建设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。
人工智能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技术之一。报告提出,要持续推进 “人工智能 +” 行动,更好地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、市场优势相结合。通过支持大模型在智能网联汽车、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广泛应用,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,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。两会上,代表委员们围绕人工智能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展开热烈讨论,认为应加速人工智能在城市管理、公共服务、产业发展等领域的应用,推动城市治理智能化、服务精细化。
城市大脑是智慧城市的核心平台,通过整合城市各类数据资源,实现对城市运行状态的全面感知、态势预测和智能决策。报告强调,要加强城市大脑的建设与应用,提升城市管理的智能化水平。借助城市大脑建设,能够实现城市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,增强城市整体竞争力。代表委员们普遍认为,应加快城市大脑建设与应用,同时强化城市大脑的安全保障与隐私保护。
生态协同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模式,强调政府、企业与社会共同构建可持续的城市发展环境。报告提出,要加强生态协同,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、AI 大模型 + 城市治理、低空经济融合等多种商业模式创新,以及科技企业聚焦场景、中小企业深耕垂直场景等举措,凝聚智慧城市建设的合力,提升智慧城市建设的整体效能。
综上所述,2025 年智慧城市发展的十大关键词涵盖平安建设、新型智慧城市、城市更新、城市数字底座、数据要素、低空经济、新质生产力、人工智能 +、城市大脑和生态协同等多个层面。这些关键词不仅反映了当前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方向,也预示着未来城市发展的新趋势。
声明:本站所使用的图片文字等素材均来源于互联网共享平台,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及立场,如有侵权或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。
Copyright © 2023 全国系统集成行业能力公示平台 | XML地图
主办/支持单位:浙江省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行业协会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企业能力建设委员会
浙ICP备17050360号-2 |
手机扫码查看